10后孩子“黑话”曝光,妈妈破译后气哭:网络到底教会孩子什么?

【豆苗妈知心话】第11期

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,想先考一考各位家长,知道下面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吗?

“yyds、come的喂、栓Q、芭比Q了、……

是不是都感觉很耳熟,听孩子说起过?别说是你们,豆苗妈也表示真的“有听没有懂”。

其实孩子口中常说的这些词语都是网络用语,最近豆苗妈在和宝妈们聊天的时候,茹茹妈就反映了这个问题....

茹茹妈:

有一天,我女儿跟我要一包进口糖,我说多少钱?她说不贵,也就10米。我说:啥,你再说一遍多少钱?她说:10米啊!

孩子一顿解释后,我才明白这是网络用语,非常不理解什么时候把“米”都被当作钱的单位了,也真的不理解现在的网络都给孩子教会了什么?

豆苗妈想说:

确实这个问题不是少数,现在好多孩子张口「干饭人」,闭嘴「芭比Q了」,操场上疯跑都会大喊「奥利给」……

首先,我们也不能全然否定这些网络用语。

这些具有年代性、独特性的“网络行话”,搁在我们的青春时期,也是一样存在的啊。孩子之所以喜欢用,正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性,无论父母是否接受,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样子,我们家长也要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文化。

当然,文章一开始列举的网络用语还算是偏趣味、中性的词汇。但如果孩子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词汇,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时,则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。

这时,就需要我们家长做好正确引导。

►了解、区分,抵制不良用语。

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网络用语都是积极向上,值得传播使用的。知道哪些网络造梗是无伤大雅的,哪些是恶劣低俗,要坚决抵制的。然后去引导孩子正确使用,规避一些不好的影响。

►什么场合,说什么话。

日常生活中,偶尔灵活运用一些新鲜生动、符合大众口味的网络词汇也未尝不可。但是到演讲、写作文这种正式场合,网络用语的出现就不是特别合适。

►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。

我们既要接纳新的文化输入,也要保留文化的积累,阅读就是最好的积累方法。

当然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。不能自己一天到晚玩手机,而强制性要求孩子喜欢读书。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一起阅读的时间。

这些新旧文化的冲撞与融合,不仅仅是孩子的课题,同样也是大人的课题。

我们要做的,不是带着孩子抵制属于他们年代的印记,而是更多的尝试丰富他们的词汇库。

对于孩子说网络用语的问题,你是怎么看的呢?快来评论区一起唠唠吧。